中医认为肾与人体的生长、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于是乎许多人都有了这样的疑惑:“我肾虚吗?”,“选哪种补肾药都是看到广告后去购买的。反正是补药,想必没有大害处。”现实生活中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。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?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补肾药,该如何选择呢?请听听专家的看法。

  资料显示,补肾已成为医药保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时下,补肾药品的广告塞满了人们的耳目,广播、电视、报纸上随处可见,但是补肾里面大有名堂。你真的是不可不知。

  指导专家:江苏省中医院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周恩超博士/王钢教授 肾脏的解析结构

  肾脏为人体的重要脏器,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,左右各一,形似蚕豆,长10~12厘米,宽5~6厘米,厚3~4厘米;单个肾脏重约130~140克。

  肾脏具有排泄体内代谢产物;

  通过尿的生成与排出,维持水的平衡;

  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;

  调节血压;

  促进红细胞生成;

  促进维生素D活化等多种功能。

  祖国医学则认为肾为“先天之本”,具有藏精(肾阴、肾阳),主水,纳气,以及主骨、生髓、养脑的生理功能,肾开窍于耳及二阴,其华在发。

  它不是单纯的解剖学的肾脏概念,而是包括了西医的生殖、内分泌,以及呼吸、神经、免疫、造血、运动等系统的部分功能。

  中医认为,由于饮食不当、劳倦过度、心理和精神压力过大、性压抑或房劳过度、久病失养,均可导致肾亏(或称肾虚)。

  根据肾中精气阴阳的偏盛偏衰,肾虚可以有肾阴亏虚、肾阳亏虚、肾气不固、肾不纳气、肾阴阳两虚、阴虚火旺等证。一般简要分为阴虚、阳虚两大类。

  通常肾虚可以见到以下症状:腰背酸痛、胫软跟痛、耳鸣耳聋、发脱枯悴、齿摇稀疏、尺脉弱、性机能失常(梦遗、阳痿、滑精等)。

  而肾阴虚证还可见如下症状: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咽燥、头晕目眩、梦遗、午后颧红、舌红少苔或有裂纹、脉细数。

  肾阳虚证则在肾虚证基础上还可见到: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长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、男子阳痿、女子带下清稀、宫寒不孕、面色苍白、舌淡苔白润、脉微弱迟。

  对于肾虚,要补肾,除了饮食调理或药膳滋补外,最主要也最常用的方法是服用补肾中药。

  补肾时以下几点很重要:

  一是必须辨清虚实的真假。

  所谓“大实之病,反有羸状;至虚之病,反有盛势”,前者即指真实假虚,若误用补益剂则实者更实;后者指真虚假实,若误用攻伐剂则虚者更虚。

  因此,在用补肾剂之前,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肾虚存在(而无实证存在)。

  肾脏病证,以虚证居绝大多数,故有“肾无实证”之说,但并非绝对没有肾实证,临床上也是存在不少表现为肾实无虚的病证,故不能认为一见肾病就是肾虚证。

  二是细辨适应证。

  如果服用中成药,更须注意适应证,因为,中成药多为丸药或胶囊,作用缓和,须较长时间服用才能起到良好效果,尤其是肾虚这种慢性病证,更要长期治疗才行。

  因此,必须细辨证候方能对症下药,具有针对性。

  如肾阴不足要补益肾阴,其经典的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

  但如果症状略有改变,或以适应证中的某一症状最为突出,则用药亦有变化,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稍加一、二味药,则能派生多个方药。

  六味地黄丸加知母、黄柏,则成知柏地黄丸,功能滋阴降火,适用于阴虚火旺而致骨蒸潮热、虚烦盗汗、腰背酸痛、遗精等症。

 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则成都气丸,功能滋肾纳气,主治肾虚气喘呃逆之证。

  六味地黄丸加麦冬、五味子即成麦味地黄丸,功能滋补肺肾,用于肺肾两证。

  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、菊花则成杞菊地黄丸,功能滋肾养肝,主治肝肾阴虚而致两眼昏花、视物不明、或眼睛干涩等。

  六味地黄丸加附子、肉桂则回复成“医圣”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,成为具有温补肾阳,治疗肾阳虚弱的代表方。

  三是部分虚不受补者,不宜直接用补肾剂,可以先调理脾胃。

  《黄帝内经》指出“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”。即在服用补肾剂之前先将消化功能调好,以便有能力消化吸收;或者在服补肾剂同时,加用健脾和胃、理气消导之品,以资助运化。

  对于广告中的各种补肾中成药,同样要分析清楚其中的成份、配伍、含量,这样才能了解其功效、适应证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。不能偏信广告上所说,因为广告不同于药物说明书,其往往采用比较概念化、口号式、最高级(最好、最佳、最权威等)词汇,常常使人产生过高的期望值,而趋之若骛。

  而且,如果不注意适应证,只知肾亏就补肾,而不问是肾阴虚或肾阳虚,往往会造成药不对证,适得其反的结果。

  最后要提醒的是,购买补肾保健品或中成药,最好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,切勿盲目自购!

(实习编辑:陈冬萍)